宜宾市翠屏区牢记绿色高质量发展使命、勇担守护好一江清水的责任心,坚持以“酿出美酒”的标准,为优化长江上游水质、造福长江中下游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以绿为笔 守护一江清水
刚刚结束的“五一”假期,翠屏区合江门广场人山人海,夹镜楼、长江之珠、三江口成为游客热衷的网红“打卡地”,翠屏文旅再一次爆火出圈。
合江门广场
“以前只知道宜宾有好酒,来了宜宾发现这里的环境也很美。江水清澈,走在江边还能观赏野鱼,别提多惬意了。”漫步在宜宾长江“零公里”起点处,慕名而来的游客,到合江门广场一览三江汇流壮观。
市民韩雨回忆起昔日宜宾江边的场景,却有不同感受:“多年前,宜宾三江六岸区域内,沿线工业企业、捕捞渔船、餐饮趸船,不仅嘈杂,也影响了长江水生态。”
近年来,翠屏高标准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,坚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,一方面给生态治理做“减法”,另一方面给生态修复做“加法”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三江六岸旧貌换新颜,再现水清天蓝、鸥飞鱼跃盛景。
美丽风景背后,离不开一群“守岸人”的默默付出。他们是由“退捕上岸”的退捕渔民组成的“巡护队”、青年志愿者团队组成的“河小青”,每天坚持巡江护渔,守护一江清水。
巡护队巡河
“每天到三江口来游玩的人很多,特别是这个‘五一’,合江门广场及冠英街、僰道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说是人山人海。”在合江门巡江护渔的长江巡护员唐胜容高兴地说。
“这几年,生态修复保护的效果非常明显,我们感到非常自豪。”翠屏区渔政协助巡护队队员梁燕表示,现在非法捕捞现象基本上看不到了,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,长江生态环境一年更比一年好。
这是长江首城守护好一江清水,实施长江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生动实践,也是作为中心城区核心区域的翠屏区奋力推动全社会共同关心、支持、参与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现实场景。
“我们通过引进新渔政执法公务艇、无人机巡航等‘人防+技防+智防’三道监管防线,切实提升渔政执法精细化管控能力,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贡献更多‘翠屏力量’。”翠屏区农业农村局水产渔业站站长刘晓欢说。
以生态为底 书写满城绿意
地处上游,水清质优,拥有良好生态环境,才不会把污染留给下游。
“翠屏区地处三江汇流处,独特的地理区位,使得我们必须构建市政雨污水管网体系,确保雨污水管网‘大动脉’完善,同时开展小区内部雨污分流改造,从雨污水源头着手推进,目的就是不让污水流入长江。”翠屏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2023年,翠屏区深入实施“守护好一江清水”三年行动,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加快推进,西南污水处理厂(二期)建成投运,全面完成35个入河排污口整治,长江、金沙江干流和岷江入长江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,“江之头”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,三江六岸的岸线更绿更美。
翠屏山景区
以川为墨 描绘天蓝水清
做好绿色“水文章”,释放生态“水活力”。林长制、河长制……翠屏的山川河流有了自己专属保护者。
近年来,按照“南竹北油、以二为主、三产融合”的发展思路,翠屏区坚持统筹突出生态安全和产业发展两大主题,持续改善生态环境,全面完成造林绿化、生态修复、资源保护等各项工作。压实林长制、河(湖)长制责任,完成营造林7000亩,实施小流域治理项目18个,涪溪河、福胜河等7条小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。积极推动大气污染防治“两个转变”,建立中心城区“四源”精细化管控责任体系,完成深度治理项目17个,创建绿色工地40个。大气、水、土壤等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
同时,翠屏区还深入推进“电动翠屏”行动,坚持低碳引导,积极更换环卫车、公交车、巡游出租等各类新能源汽车。李庄古镇、翠屏山景区内服务车辆电动化率100%,时代吉利创成“零碳工厂”,全市首个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、绿色钣喷中心建成投用,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,“翠绿屏风”更加闪亮。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翠屏区坚决筑牢“上游意识”,扛起“上游责任”,体现“上游担当”,在三江大地上全面推进美丽翠屏建设,绿色生态更加彰显,美丽翠屏底色更加鲜明、更加可观可感。(翠屏区委宣传部供稿)

关注精彩内容